找到相关内容106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中边分别论》“真实品”的三性思想之探讨

    性思想不只是在无着《大乘》(〈所知相〉)以及护法一系的《成唯识论》(第八卷)中被提及,在早期唯识论典——如《瑜伽师地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以及《中边分别论》中更是成为重要而核心的课题。   本文...尘识理门”的认识论关系的三性思想的唯识论典,主要有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中边分别论》以及真谛《三无性》等著作。至于,采取第三种类型含有“染净通门”的价值论色彩的三性思想的唯识论典,则有《大乘》的二分依他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447986.html
  • 再论“唯识”与“唯了别”

    在梵文与藏文中多是“唯了别”。举表达唯识义的代表性著述《大乘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、《唯识二十颂》言之。短短的《唯识三十颂》,汉译文连同标题共出现“唯识&rdquo...rig tsam nyid。而在汉文《大乘》中,约四十二处“唯识”或者“唯有识”,对应藏文本除一处是“唯识”rnam par 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3255221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微(1)

    一直在福建佛学院、闽南佛学院开设唯识课程,先后讲过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大乘》、《唯识二十》、《唯识三十》、《百法明门论》及《辨中边论》等经论。在近二十年的唯识教学过程中,感觉自己收获很大。因为这个...的论典,《辨中边论》和《瑜伽师地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大乘》等论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。首先,是建立在声闻解脱道的基础上。在《瑜伽师地·本地分》中,完整叙述了三乘行者的修证次第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956515.html
  • 字宙人生的本体论

    。  《大乘》中说:“譬如众生,生盲士夫,未曾见象,复有以象说而示之;彼诸生盲,有触象鼻、有触其牙、有触其耳、有触其足、有触其尾、有触其脊梁。诸有问言,象为何相?或有说言:象如犁柄,或说如杵,或说...,但各有各的自相不同。  阿赖耶识的自相是怎样的呢?《大乘》说:“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,谓依一切杂染品法,所有熏习。为彼生因,由能持种子相应。”即是说:阿赖耶一方面能含藏前七转识所熏习而成的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259544.html
  • 通过梵、藏文与奘译汉文对比辨析

    于凡夫识之为分别,或称无分别之智,相异于凡夫识之为分别识。  无分别智作为殊特之认识在《大乘》中以五相给出了说明: 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:一离无作意故,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,三离想受灭寂静...rnam par shes pa),“非智而是智”之真智(jn~a^na,shes pa),即离妄倒之如实心,离杂染之清净识,离分别之平等智。《大乘本》云:   非于此非余,非智而是智,与境无有异,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1661155.html
  • 明众论通别

    别论。二者就大乘而言,通释大乘教义,故是大乘通申论,如《大乘起信》、《大乘》等;若别释大乘中一部经者名为大乘别申论,如《十地经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等。 小乘论明通别也有二种:一者就经律论三藏辨通... 大乘通论:《大乘》 • 大乘通别 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1365164.html
  • 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

    是按照晚期大乘佛学的体系而作安排,那麽,由大乘要典《大乘》所说的启发去体会《般若》《华严》等经的特质,应该更能切合。尽管那些经典内容也涉及大乘的全盘义理,但其各有所偏重,或以修道的因果行(即六度)...。至於湼盘经类着重详说大乘的极果,可不待言,但依据原始要终之义,谈佛果就不能不辨明佛性,辨佛性即不能不涉及一乘,这看《大乘》在“彼果智分锣的一品中兼用“为引摄一类&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566682.html
  • 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——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

    、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,它们提出了有为依唯识学的本体论与缘起。而到《大乘》,则进一步结合《辨中边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等的识境论,完成了有为依唯识学的基本思想结构。有为依唯识学的代表性经典除了前述...:  此中,无为依唯识学与有为依唯识学皆各有三分,即本体论、识境论、缘起。其中,二者的识境论相同,皆说明一切法为心识所显现的道理,如在《辨中边论》、《辨法法性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大乘》、《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2669238.html
  • 金陵刻经处因缘略述

    理论化高度成熟的标志。法相唯识学在印度的成熟,约在佛灭后九百年顷,由无著菩萨针对当时佛教界计空计有之偏执,依据《解深密经》等教理,倡导外境非有、内识非无之唯识中道义,又造《大乘》,并授其弟世亲,世亲...极盛于唐代。可考者凡有三系:一是后魏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等译出《十地经论》、《破色心》等有关法相唯识经论,并讲习阐释,形成“地论宗”,此为中国所传唯识学之萌芽时期。二是梁陈之际真谛三藏大弘《大乘》...

    吕建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2480082.html
  • 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生平大事记

    ,在成都女师任教。  1936年:听王恩洋居士讲《大乘》。  12月:参加四川省政府举行的县政人员考试,名列第一。  1937年:被委任为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编译。师从四川佛教会会长昌圆法师,受菩萨戒。始潜心佛学,并从悦西格西治藏文。印行了第一部诗集《志学初集》。  7月:抗日战争爆发,成都屡遭轰炸。  1938年:根据听经笔记写成了第一本佛学著作《大乘论疏略述》,受到王恩洋先生赞扬,并做了序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生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1/0642416421.html